-
新疆机场集团一季度运输生产指标全面增长 支线机场发展态势强劲
新疆机场集团在一季度实现整体经营情况基本稳定,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飞机起降架次三项运输生产指标均呈正增长。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区域经济活力的持续释放及招商引资工作的有效推进,支线机场的快速发展也为全疆航空运输网络建设注入新动力。 一、运输生产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从运输规模看,新疆机场集团一季度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飞机起降架次均实现正增长,其中飞机起降架次增速领先,反映出航空市场运行活力持续提升。与2021年同期相比,三项指标保持增长势头,航空运输市场韧性逐步显现。与2019年同期相比,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飞机起降架次恢复比例分别达到76.6%、91.5%和92.8%,货邮运输和飞机起降架次恢复程度相对较高,显示出航空物流和航班运行已基本接近疫情前水平。博乐机场和图木舒克机场的三项指标均超过2019年同期,成为区域航空运输恢复的突出代表。 二、支线机场成为增长重要引擎。疆内支线机场在一季度表现亮眼,多个机场旅客吞吐量实现大幅增长。喀纳斯机场旅客吞吐量增幅显著,富蕴可可托海机场、那拉提机场、吐鲁番机场旅客吞吐量均保持50%以上的增速。支线机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交通网络完善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喀纳斯、那拉提等地区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旅游品牌建设,吸引了更多游客选择航空出行;吐鲁番作为交通枢纽,其机场的增长也反映出区域人员流动和经济活动的活跃度提升。支线机场的崛起,进一步完善了新疆“干支结合”的航空运输网络,为偏远地区居民出行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交通支撑。 三、多维度因素助力航空市场发展。一季度新疆机场运输生产指标的增长,是区域经济稳定恢复、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结果。在招商引资方面,新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兴业,带动商务出行和物流需求增长,为航空运输提供了稳定的客源和货源。旅游业的复苏是推动旅客吞吐量增长的重要因素,新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推广,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航空作为长途旅行的主要方式,客流量随之增加。同时,机场集团不断优化航线网络布局,加密热点航线、开通支线航线,提升了航空运输的通达性和便利性。民航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也为航班运行效率和运输保障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助力航空运输生产指标稳步增长。
2025-07-02
-
推进新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助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在新发展格局构建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背景下,新疆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促进新能源发展意义重大。这既是发挥“三基地一通道”战略定位、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也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的重要举措,同时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强化电力支撑,为招商引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一、强化“三基地一通道”功能,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屏障。作为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和国家能源陆上大通道,新疆在“十四五”时期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进一步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通过推进“疆电外送”通道升级改造和新增通道建设,强化跨区域电力输送能力,促进新疆能源资源更大范围参与全国电力市场平衡。这一过程中,新型电力系统将优化煤电与新能源协同运行机制,提升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二、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贡献碳达峰新疆力量。新疆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十四五”时期,新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聚焦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通过推进风光大基地项目建设、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同时,加强储能、智能电网等技术应用,完善新能源并网服务体系,推动新能源发电占比持续提升。这不仅有助于新疆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也将为全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三、构建安全电力支撑体系,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区位优势,新疆在“十四五”时期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为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提供有力电力支撑。通过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提升供电可靠性,吸引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落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同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带动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将推动新疆经济结构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为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02
-
新疆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相关指示精神及工作部署,研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清单、综合立体交通联动发展、新能源价格机制完善等工作,强调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招商引资,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步伐。 一、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夯实核心区发展基础。会议提出,紧扣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加快铁路、公路、航空网络及管道运输、交通枢纽建设。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作为核心区重要载体,正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提升跨境物流效率;喀什经济特区聚焦南亚、中亚通道建设,完善航空口岸功能;伊宁、阿拉山口等边境口岸强化公路与铁路联运,构建内外联通的交通网络。通过科学规划布局,促进交通基础设施联动发展,为区域产业协同和对外开放提供支撑。 二、完善新能源价格机制,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会议明确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新疆充分发挥风能、太阳能资源优势,推动光伏、风电项目与电力系统协同发展,通过优化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同时,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产业从传统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可持续动力。 三、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强化产业协同与招商引资。会议研究部署重大项目建设清单,聚焦乡村建设、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在乡村建设方面,结合中央部署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牧产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产业升级上,依托资源禀赋,培育壮大石油化工、新能源、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集群,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提升产业竞争力。各地州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惠企政策,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保障,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提升。
2025-07-02
-
兵团一季度经济主要指标全面增长筑牢全年发展根基
2024年第一季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扎实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在上年同期较高基数上实现全面增长,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为全年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运行总体向好,增长韧性持续显现。2024年第一季度,兵团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完成生产总值545.29亿元,实现8.1%的同比增长。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结构调整优化成效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3.8%,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增长不仅体现为总量提升,更呈现出质量效益同步改善的良好态势,为后续发展积累了坚实动能。 二、农业生产开局良好,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一季度,兵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5%,农业生产呈现稳中有进、好于往年的特点。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持续优化,设施农业规模扩大、效益提升,为保障农产品供应和农民增收奠定基础。牲畜存出栏量同步增长,畜牧业生产形势向好,进一步丰富了“菜篮子”供应,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稳步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稳步恢复,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占比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兵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重点产业开展精准招商,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落地实施。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保持较快增长,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有效促进了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全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群众。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兵团统筹推进民生改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各项惠民政策落地见效,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持续优化,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当前,兵团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增长为全年发展开了好局。下一步,兵团将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狠抓各项政策落实,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优异成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2025-07-02
-
布尔津县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超45万亩
布尔津县近年来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施肥技术,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目前技术应用面积已超45万亩,正逐步打造高标准节水灌溉样板工程。 一、强化政策引领,构建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布尔津县将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施肥技术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点内容,通过完善项目规划和资金支持,加大技术推广覆盖面。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当地将进一步扩大技术应用规模,目标覆盖面积达到50万亩,并建设4个高标准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农业节水技术普及。通过政策引导,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技术推广格局,为农业节水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激活社会资本参与活力。布尔津县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推广中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依托产学研用一体化优势,在设施投入和技术服务方面加大力度。通过政策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节水项目,完善技术推广链条,为农户提供从设备安装到后期运维的全流程服务,确保技术应用的长期化和持续化。企业在技术推广中积极开展设施投入和技术服务,有效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中的技术短板。 三、构建智能管理网络,打造节水生态样板。为实现农业节水灌溉的精准化和智能化,布尔津县加快建立农业节水灌溉管理信息网络,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灌溉效率和水肥利用精度。当地正着力打造集“灌溉精准化、水肥一体化、节水长效化、管理智能化、环境生态化”于一体的节水灌溉样板工程和高标准技术示范区,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2025-07-02
-
鄯善(吐哈)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 强化新能源送出能力
2025年,鄯善(吐哈)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这是新疆当年首个投运的超高压电网建设工程。工程打通了鄯善、十三间房地区新能源送出通道,新能源接纳能力显著提升,为吐鲁番市鄯善县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一、工程概况与建设历程。该工程位于吐鲁番市鄯善县,动态投资7.37亿元,线路长度17.841千米,建设铁塔42基。工程自2019年8月开工建设,历经多年系统推进,先后完成变电站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线路架设等关键环节,最终实现安全稳定投运。作为新疆超高压电网的重要节点工程,其建设严格遵循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全面落实电网工程建设标准,为区域电网结构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该工程是新疆主网中首个三维设计示范应用工程,通过三维设计技术实现工程数据信息在建设运行全寿命周期内"一次录入、共享共用",支持各专业同步开展设计工作,有效校验带电部分及接地部分安全距离,避免设备基础碰撞等问题。同时,作为新疆首个设备加载"一键顺控"技术的750千伏变电站工程,其成功应用推动变电站倒闸操作从"人工逐项操作"向"计算机远程自动操作"转变,大幅提升操作效率与安全水平,为后续超高压变电站智能化建设提供技术范本。 三、能源发展与经济社会价值。工程投运后,鄯善地区新能源接纳能力从30万千瓦提升至200万千瓦,显著增强了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对优化新疆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稳定可靠的电力输送通道,进一步改善了吐鲁番市鄯善县的电力供应条件,为当地产业升级和招商引资创造有利环境,助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四、电网优化与战略意义。作为新疆超高压电网的关键工程,鄯善(吐哈)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投运,进一步完善了新疆"内供四环网、外送四通道"主网架结构,提升了电网对新能源的汇集与输送能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积累的三维设计、智能操作等技术经验,将为新疆后续电网工程建设提供重要借鉴,推动电网建设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新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02
-
霍尔果斯口岸中欧班列通行量突破两千列 助力开放型经济发展
2022年,一列装载着日用百货、服装玩具、电器零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驶出,驶向德国杜伊斯堡,标志着该口岸当年通行中欧班列数量突破2000列。自2016年开行首趟中欧班列以来,截至2022年,霍尔果斯口岸累计通行中欧班列已超过2万列。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口岸在优化通关环境、强化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持续努力,为新疆乃至全国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从起步探索到规模增长,中欧班列成为开放新引擎。2016年,霍尔果斯口岸开行首趟中欧班列,开启了内陆地区连接中亚及欧洲的新通道。此后数年,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班列通行数量稳步攀升,从初期的年度数百列逐步增长至数千列,2022年更是实现年度2000列的突破。累计超2万列的通行量,不仅印证了中欧班列在霍尔果斯口岸的蓬勃发展态势,更反映出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持续拓展。作为连接亚欧的重要节点,霍尔果斯口岸通过中欧班列构建起高效、稳定的国际物流通道,为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二、从单一品类到多元辐射,班列结构优化释放发展潜力。中欧班列在霍尔果斯口岸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更在于运输货物结构的持续优化和辐射范围的不断扩大。初期,班列运输货物以IT产品为主,随着新疆外贸提质扩量,货物种类已拓展至衣服鞋帽、汽车汽配、木材、家具、化工品、机械设备等数百个品类,覆盖生产生活多个领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依托新疆丰富的物产资源,疆产商品专列成为新亮点。2021年,新疆经霍尔果斯口岸开出11趟疆产商品专列,搭载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等地州市的地产核桃、化工原料、番茄酱等特色产品,远销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土耳其、意大利等国家。2022年,这一模式持续深化,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与国际市场的精准对接,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从基础保障到效能提升,口岸建设夯实开放根基。霍尔果斯口岸中欧班列的高效通行,背后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通关服务优化和区域协同合作的全面提升。近年来,口岸持续完善铁路场站、仓储物流等硬件设施,引入智能化调度系统,优化查验流程,压缩通关时间,实现了班列“快进快出”。同时,加强与沿线国家铁路部门、海关等机构的合作,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及时解决班列运行中的堵点难点问题。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班列运行效率,也增强了对企业的吸引力,推动更多物流、贸易企业在霍尔果斯集聚,形成了以中欧班列为核心的开放型产业生态。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霍尔果斯口岸正逐步从物流通道向集物流、贸易、产业于一体的开放高地转变,为新疆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5-07-02
-
构建新疆特色现代产业新体系 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新疆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政策优势和建设者的接续奋斗,形成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升级,正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筑牢农业根基,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新疆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粮、棉、果、畜等优势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在粮食生产领域,持续落实耕地保护措施,推广良种良法,稳定播种面积和产量,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棉花产业通过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实现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管理,单产和品质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特色林果业聚焦提质增效,加强品种改良和品牌建设,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等特色林果产业带,产品远销国内外。畜牧业加快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推动饲草料种植、养殖、加工全产业链发展,提升畜产品供应能力和附加值。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壮大工业实力,构建多元发展产业体系。新疆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石油石化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从传统开采向炼化一体化、精细化工方向转型,形成了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等石油化工产业集群。非石油工业持续壮大,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风电、光伏项目在哈密、昌吉、塔城等地规模化布局,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稳步提升。新材料产业聚焦铝基、硅基、碳基等领域,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形成一批特色新材料产品。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和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成为工业增长的新引擎。南疆四地州依托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消费电子生产、假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产业集聚区,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三、激活现代服务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新疆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1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2019年突破2亿人次,2021年在疫情影响下仍接待游客1.9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15.69亿元。通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服务质量,打造“新疆是个好地方”文旅品牌,推出丝绸之路文化游、自然风光游、民俗风情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同时,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物流枢纽节点建设稳步推进,电商平台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新疆正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高端化、服务业优质化,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02
-
新疆国家水网获中央投资助水利升级及招商引资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新疆水利枢纽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显著提升了区域招商引资潜力,推动了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一、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国家水网骨干工程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石峡、库尔干、玉龙喀什等重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这笔资金标志着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战略性布局,旨在强化骨干水网功能,改善干旱区域水资源供给结构。作为国家水网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新疆地区工程项目的推进遵循统一规划和科学设计,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在全局层面,中央预算内支持的分配体现出对西部地区均衡发展的政策倾斜,特别是针对南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系统性治理。通过骨干工程专项的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骨干网络建设进入加速阶段,夯实了生态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二、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位于阿克苏地区,建成后将具备生态供水、农业灌溉、防洪减灾及电力调峰等多重综合功能。项目进展符合国家水利建设标准,工程自开建以来,已进入关键建设期,预期完工后将显著增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修复能力。工程的水库库容设计满足区域水资源调配需求,电站装机容量规划支持南疆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和田地区的能源供需平衡。在战略层面,大石峡工程作为骨干节点,支撑新疆水网一体化运作,优化了水资源时空分布,提高了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项目建设严格遵循生态优先原则,通过跨部门协作保障工程可持续性,助力新疆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三、库尔干水利枢纽和玉龙喀什水利枢纽同样纳入中央投资支持范围,工程分别位于喀什地区,聚焦水资源节约利用与高效调度功能。库尔干枢纽侧重服务于农业灌溉和防洪保障,通过水库容量调节缓解区域季节性用水压力;玉龙喀什项目则强化了水力发电功能,为南疆城乡能源结构优化提供支撑。这些工程是国家水网体系在新疆的深化拓展,体现了跨流域综合治理理念。在实施过程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关部门联动地方,确保工程进度符合国家标准,避免资源浪费和生态扰动。此类枢纽项目的协同建设,将新疆水利骨干工程打造成韧性网络,应对水资源挑战,并为后续大型水利投资提供示范效应。四、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实施,对新疆水网骨干工程建设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促进了多领域综合效益发挥。工程覆盖生态供水功能,重点保障塔里木河干流生态修复,缓解沙漠化趋势;灌溉功能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支持喀什等地的棉花、林果主产区稳定生产;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减少了灾害风险;电力调峰任务平衡南疆四地州能源供应,保障工业和城市用电需求。在宏观层面,该投资响应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西部基础设施的需求,通过水网强化推动新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经济维度,工程效益直接拉动就业和产业升级,为社会稳定注入动能。该举措充分体现政府推动区域均衡的政策导向,通过水网骨干工程构建绿色屏障,支撑新疆高质量发展。五、新疆水利基础设施升级显著增强了招商引资吸引力,为经济发展创造新引擎。中央投资带动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喀什、阿克苏等地区提供了稳定的水供应基础,直接提升农业灌溉效率和工业用水保障,进而吸引农业产业化、新能源开发等外部投资。例如,灌溉系统改善后,和田地区林果产业链获得更多企业入驻机会;电力调峰功能支持清洁能源项目落地南疆,拉动制造与服务行业。在招商引资方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结合水网建设,推出配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在资源高效利用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形成产业生态闭环。实际案例分析显示,已有项目落地示范带动集群效应,不仅创造就业岗位,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多元化。整体上,水利骨干工程通过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成为招商引资关键载体,实现投资与区域增长的良性互动。六、未来在国家层面,将继续加大对新疆水网骨干工程的财政和规划支持力度。“十四五”期间的政策框架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水网覆盖广度,推动更多枢纽工程落地。结合国家水安全战略,预计新疆水利建设将深化智慧化管理,引入数字技术提升运行效率。长期来看,这些工程为招商引资开辟新路径,通过可持续水利模式吸引绿色产业投资,加速区域脱贫致富。在实践指导上,相关部门需强化监管机制,确保工程效益惠及民众,最终通过水网骨干升级,构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2025-07-02
-
新疆哈密贯通风电装备全链布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充分发挥富集风能资源优势,积极构建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体系。通过持续聚焦重点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哈密市成功吸引了一批核心装备制造企业落地,在风机机组、塔筒、叶片等大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基础上,着力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风电装备产业从单一制造向全链条、集群化发展迈进,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与整体竞争力。 一、 哈密市地处新疆东部,年均风速高、风能资源稳定优质,是国家重要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依托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禀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明确提出将新能源装备制造作为重点培育产业。哈密市抢抓战略机遇,科学规划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将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延伸至装备制造领域,致力于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动能和经济优势。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符合国家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要求,也契合新疆建设国家“三基地一通道”的能源发展定位。 二、 经过持续努力,哈密市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关键环节本地化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哈密市已具备风机整机、塔筒、叶片、机舱罩、发电机等核心大部件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电装备主产业链条。核心大部件的本地化生产有效降低了风电项目的建设和运维成本,缩短了供应链距离,为哈密乃至新疆及周边区域风电项目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本地化供应保障,奠定了全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基础。 三、 在稳固大部件制造优势的同时,哈密市积极谋划产业链的延链与补链工作。当地深刻认识到,风机轮毂、轴承、控制系统等高附加值核心部件以及大量连接件、紧固件等配套小部件的生产环节仍有提升空间,是增强产业链完整性、安全性和竞争力的关键。为此,哈密市将产业链建设的重心向这些领域倾斜,计划重点引进风机轮毂制造等产业链上游关键配套企业,同时大力招引各类精密小部件、控制系统及电气配套等领域的专业化企业,以进一步弥补产业链短板弱项。此举旨在构建“大而强、小而精”的全产业链格局,显著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四、 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技术升级与产能优化。哈密市现有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不断通过生产线改造和技术革新提质增效。位于当地的新能源电机生产企业完成了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生产线的升级改造,提升了高端产品的制造能力。该企业着眼于市场需求变化,计划进一步提升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的产能布局,以满足大型化风电机组的发展趋势。这种聚焦效率提升与技术进步的内在驱动,是哈密风电装备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五、 随着核心制造环节的集聚与配套产业的逐步完善,哈密市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展现出强大的集群效应。众多国内领先风电装备企业汇聚哈密,形成了从资源开发到装备制造、安装运维的协同发展生态。这种集群化发展不仅显著降低了产业配套的综合成本,提升了整体生产效率,也加速了技术交流和人才集聚。哈密风电装备全产业链的建设,为新疆建设国家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成为自治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领域。其成功经验为西北内陆地区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高端制造产业优势提供了有益探索。
2025-07-0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